活动标题
- 国新办就“一带一路”倡议与共同发展情况举行吹风会
活动描述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5年10月15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吹风会,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建平介绍“一带一路”倡议与共同发展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吹风会。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媒体也有很多问题想问。为了帮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倡议,今天很高兴请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建平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一带一路”倡议与共同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张研究员长期从事国际区域合作这方面的研究,对“一带一路”有很深的研究。
下面,请张研究员做介绍。
2015-10-15 15:00:04
- 张建平: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就“一带一路”倡议和大家进行交流。主要讲几点自己的看法:第一,大家都知道,最近“一带一路”的英文名字已经有了一个正式名称,不是很多人以前所说的“One Belt One Road”,这个词已经过时了,现在从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和外文局正式确认了“一带一路”的英文官方翻译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它的重要之处在于,“一带一路”是中国的一个成功的倡议。我本人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全球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国家经济合作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之下,首次成功倡议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平台。
倡议就意味着什么?对于很多外国朋友来讲,一听说倡议就会很清晰的知道,倡议是大家要坐在一起,要共同商量,要共同建设,同时共享成果。这样的话,所有的“一带一路”的国家都会意识到“一带一路”是需要共同努力和共同推进的,它不是中国一家的事。这是一个方面。
2015-10-15 15:02:39
- 张建平:
另外,在新型的国际区域合作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互有需求。比如对于中国现在发展需求来讲,我们现在最大的需求就是中国需要转方式、调结构,调整失衡的经济结构。比如中国的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制造业的比重过高,而服务业的比重太低。对于“一带一路”很多经济体而言,跟中国的情况可能正好是相反的,它们是属于制造业严重发展不足,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要想富先修路”,第二是“无工不富”。但是如果大家看一看“一带一路”的很多经济体,他们缺乏能源、缺乏基础设施、缺乏工业化的进程,很多国家人口很多,但是他们很贫穷,甚至没有摆脱贫困。
举个例子,像印度,大家知道现在50%的人是用不上电的,像缅甸60%的人用不上电,柬埔寨是80%的人口用不上电。如果没有电,别说工业发展,连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都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在“一带一路”的平台上,中国无论是在基建还是在能源的供给,还有在工业化的发展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形成了大量的优势产能,应当说中国的产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工业化和脱贫的发展需求会得到非常好的对接。另外,中国在基建方面的强大的供给能力和“一带一路”这些国家在基建方面强大的需求也会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共赢,走向共同发展。
2015-10-15 15:04:02
- 张建平: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一家的发展需要,也是“一带一路”其他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如果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能够朝着这个方向去合作,我相信未来中国的经济会变得更加平衡、更加可持续。“一带一路”的这些经济体,整个“一带一路”的区域平台也会变得更加均衡、更加可持续,从而纠正全球经济失衡,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现在“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积极支持和响应中国的倡议。亚投行设立的时候,一开始主要是亚洲国家支持,但是发展到后来,有很多发达经济体也参加进来,比如说英国带头参加了我们亚投行。到现在为止,已经有50多个国家都成为了亚投行的创始国。大家知道,亚投行未来重点支持的项目领域就是“一带一路”上的这些项目。也就意味着这些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倡议作出了积极的响应。据我所知,也有将近10个国家都已经开始从战略规划的层面上来积极谋划,也有很多国家积极行动起来,在“一带一路”的平台上和中国进行对接,从不同的产业领域和中国合作。我们也和有关国家商量相关的时间表、路线图,为将来的长期合作奠定基础。
2015-10-15 15:06:32
- 张建平:
第二,我的理解,“一带一路”具有四个开放包容的特征。
第一个开放包容,“一带一路”的合作理念是开放包容的。大家知道,我们的合作理念是“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围绕这样的理念,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是共商、共建和共享。
第二个开放包容,“一带一路”在合作的空间上是开放包容的。现在的“一带一路”空间范围是以亚欧大陆作为核心,延伸到非洲、延伸到大洋洲,这样巨大的一个区域合作平台,我们并没有把它的边界去界定死。换句话说,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合作平台上。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不需要谈判,也不需要设置高门槛,只要这些国家有合作意愿,我们都欢迎他们参加到这个平台上来。过去美国历史上曾经做过马歇尔计划,我觉得从我们的空间范围选择,我们开放包容的态度和过去的马歇尔计划是完全不同的。在当前也有大家热议的TPP,会发现要想加入到TPP的谈判当中,标准和条件都是很严格的,而且要经过很艰苦的谈判,但是我们在“一带一路”的平台并没有这样的苛刻要求。这样的话,我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合作当中来。
2015-10-15 15:09:51
- 张建平:
第三个开放包容,我们的合作领域是开放包容的。我们提出来“一带一路”要实施“五通”,从政策沟通到设施联通,到货物的畅通、资金的融通和民心的相通,这样“五通”广泛的领域也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国际区域合作的机制,或者说国际合作的平台。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同时在“一带一路”上的很多经济体,有的国家说在现在的阶段可能只能做“三通”,我们就可以先推“三通”,有的国家说可以做“五通”,我们就可以做“五通”,这些国家可以有多样的选择,适合他们的国情,这是非常适合“一带一路”不同国家的发展需要。
第四个开放包容,我们的合作方式也是开放包容的。我们既有机制性的合作方式,比如在愿景和行动当中提到一系列的机制,包括上海合作组织、清迈倡议、中国东盟自贸区、亚投行丝路基金,未来会有RCEP,还会有其他的机制。但是在合作的过程当中,也需要非机制性的合作。在我们跟有的国家没有任何合作机制的情况之下,可以通过一个项目或者一个领域的具体合作,来推进我们的合作。从这个角度来讲,打一个比方,“一带一路”平台比较像一副中药方,中药方的特点就是成份比较复杂,相互之间是平衡的,而且是可以互相促进。自由贸易协定更像是一副西药方,因为成份非常清晰,一旦用药见效会很快,会有贸易创造、投资创造,缺点是如果不用药就见不到效果,而且还必须经过谈判。“一带一路”建设有一个更高的境界是也不排斥西药,我们可以在“一带一路”的平台上把中西医给结合起来,这样疗效会更好。其实在“一带一路”的平台上,现在已经有了比如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和巴基斯坦自贸区,也有现在正在谈判中日韩自贸区,GCC海外六国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要升版,RCEP的自贸区也会加速推进,未来和以色列、斯里兰卡这些有意向的国家,包括欧亚经济同盟,现在都在商谈以后未来会推进自贸区的建设。大家也不要忘了,现在还有小自贸区的建设,自贸园区,包括上海自贸区,广东自贸区是“1+3”的格局,未来会形成“1+3+N”的格局,会有更多的自贸园区会形成网络。自由贸易协定的大网络,再加上自由贸易园区的网络,它会互相促进,来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水平,沟通推进未来“一带一路”建设走向繁荣。
2015-10-15 15:11:11
- 张建平:
第三,“一带一路”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是有层次的。大家知道,现在“一带一路”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但是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都是万亿级美元的,规模非常大。为了改善基础设施,为了让民营资本愿意到“一带一路”国家去进行贸易和投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改善基建,并且促进互联互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然需要有亚投行,有丝路基金,包括也要和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进行合作,我们也欢迎发达国家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能够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中来。
如果我们能够把基建和民心相通改善,就意味着未来在“一带一路”的平台上,私人资本所带来的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会不断增加。时间积累长了以后,会形成“一带一路”上新的全球供应链,新的区域生产网络,就会增强整个区域在全球的竞争力。未来当生产网络和新的供应链建成之后,这些国家之间必然就会产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制度性安排的需求,就会朝着共同繁荣的目标去迈进。在这方面想强调的是,民营资本也包括国有企业在这样的建设过程当中都有机会找到巨大的发展商机,也都能发挥它们相应的作用。
第四,“一带一路”的建设一方面面临着机遇,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风险。现在根据估算,“一带一路”沿线的总人口大约要占到全球的63%,它的经济总量占到全球的不到30%,它的货物和贸易的出口占全球不到四分之一。APEC它的人口占全球的比重是40%左右,但是它的人要比“一带一路”的人口少得多,但是APEC这个平台上的贸易总量和经济总量都是“一带一路”平台的一倍以上。这说明“一带一路”的平台和APEC的平台中间有一个巨大的发展落差,这个落差从一方面看可能不是好事,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2015-10-15 15:14:32
- 张建平:
从这个意义来讲,在中长期来看,“一带一路”对中国、沿线国家而言,对全球增长而言,都是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个平台。但是在“一带一路”平台上,很多国家现在的发展水平是很低的,我拿到的数据是,“一带一路”的平台上低收入的国家,也就是人均收入GDP在1045美元以下的国家,人口占到将近7%。中等偏下及低收入的国家,人均GDP在1000-4100美元之间,这个人口占一半以上。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区域合作的过程当中面临着挑战和困难就比较大,更何况这个平台上有很多国家,有十几个经济体连WTO的成员都不是,还有一些经济体处在贫困或冲突和战争当中。这些国家市场秩序比较差,市场机制也比较弱,这样发展风险比较高。面对这样的风险,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当中,无论是中方的企业也好,还是“一带一路”国家的企业也好,在进行推进贸易和投资的过程当中,都需要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和市场工具,及时去识别在市场上可能遇到的风险。项目推进过程当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同时要用各种有效的工具积极应对这些风险,逐步推进“五通”的建设。
最后一点,“一带一路”的建设是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并存和互动的新型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国内所有的省份、所有的城市,都要积极去对接“一带一路”的愿景和行动,对接“一带一路”的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省、每个城市都要去寻求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这个合作平台对发达经济体也是开放的,比如美欧日在“一带一路”的很多国家做了很多国际援助项目,开展了大量的投资项目,他们的积极建设性的作用我们都是欢迎的。尤其是这些发达国家在“一带一路”的很多经济体,在长期的开发与合作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中国在这个平台上也可以和他们去合作,互相取得经验,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发展模式,最终来实现共同繁荣。
我先说到这里,大家有问题欢迎提问。
2015-10-15 15:16:57
- 胡凯红:
谢谢张研究员的介绍。提问之前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2015-10-15 15:20:57
- 中央电视台记者: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提出的一个倡议,是否适合沿线各国的发展方向,如何让“一带一路”的倡议的发展方式与各国的发展方向互相的沟通和对接。谢谢。
2015-10-15 15:23:27
- 张建平:
应该说“一带一路”现在所有的经济体的发展水平和差距是非常大的,我们既有超级发达的经济体,像新加坡、澳大利亚这样的经济体,也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像韩国、马来西亚。另外,还有很多刚才提到的很穷的国家以及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当然也有一些转型经济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它的发展方式的选择非常多元化。比如像中国在区域合作的过程当中,在“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之前,更多的是强调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当然也通过区域和次区域的合作,和其他的伙伴在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俄罗斯和中亚之间有欧亚经济同盟,南亚有一个叫“南亚”的合作平台,东南亚国家在今年年底要促进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形成。西亚可能现在还没有这样的一些机制性的安排。
沿线这些国家情况十分复杂,发展的诉求也各不相同。大家想一想,如果要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话,它的难度是非常高的,也是很难完成的任务。现在“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倡议是什么?我们要不断的强化区域内部的经济合作,但是区域经济合作并不意味着最终一定要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换句话说,在“一带一路”的合作平台上,它并不完全强调也不强求机制性的安排,根据各自的条件、能力去和中国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协定就可以签,如果没有能力和没有条件来签的话,可以通过有刚才说的“五通”,来给它提供多种组合的合作方式,最后的合作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去强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带一路”的合作方式应该是为“一带一路”不同的经济体提供不同模式的选择。所以这应该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2015-10-15 15:25:19
- 中国日报记者:
谢谢您精彩的演讲。我们知道“一带一路”横跨亚欧大陆,牵涉的很多国家政治状况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在这种情况下,“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当中是如何规避政治风险?谢谢。
2015-10-15 15:25:43
- 张建平:
中国在和“一带一路”的国家进行区域合作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把它理解成一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平台。在这个合作的过程当中,中国所强调的就是不干涉“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伙伴的内政,我们是要跟他们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从这个角度来讲,会通过多种的方式和多种的模式来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但是政治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是摆在这里的,我们必须要找到化解它的方案和办法。现在中国有很多机构也好,包括一些部门也好,都在积极研究“一带一路”国家,每个国家在政治风险方面现在到底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我们应该怎样去进行一些不同级别的去识别,根据不同的风险为企业提供相应级别的风险警示,尽量避免损失。
另外,“一带一路”很多国家面临着政治风险,包括安全的风险,甚至有的国家是处在战乱、内乱的状态。记得前一阶段连奥巴马都说过一句话,说很多阿拉伯的国家因为长期被隔离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之外,所以导致了极度贫困,最后陷入到战争和贫困恶性循环的状态。在这个方面,“一带一路”其实是为这些国家摆脱恶性循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历史性机遇,使他们能够打破负面的循环,进入到一个正面的循环当中。
最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在和这些国家交往的过程当中,都是本着跟它们平等合作,发挥我们大国的建设性作用,为我们整个“一带一路”的区域大合作提供稳定发展的环境。
2015-10-15 15:26:13
- 中国财经报记者:
请问张研究员,刚才您在介绍当中将“一带一路”倡议比喻成一剂中药,能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一带一路”这个倡议如何慢慢对区域经济发挥作用,产生“中药式”的效用。另外,您认为,目前区域内的经济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映和参与状况如何?谢谢。
2015-10-15 15:27:33
- 张建平:
刚才我已经提到,“一带一路”要搞“五通”的建设,跨越领域非常大,要做的内容也非常多,不同的成份之间是可以相互平衡和相互影响的。另外一点,中药的特点是在一开始用药的时候,不见得马上会见到效果,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的作用才会显现出来。在基建、能源和商业环境的改善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来积累。从中药的思想理念来讲,对于任何问题和任何矛盾都要有综合的、平衡的对待和处理,而不是仅针对某个特殊的问题,采取极端的措施来处理。在这个意义上讲,比较平衡的发展模式更加适合“一带一路”经济体的发展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一带一路”的国家积极响应我们提出的倡议,而且据我所知,现在有的国家像土耳其已经专门设立了“一带一路”大使这样的岗位。另外,有一些“一带一路”的国家设立专门的部门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从刚才说的亚投行来看,已经有50多个经济体支持亚投行,这其实也等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丝路基金在去年北京的设立仪式也来了几十个经济体,因为将来丝路基金重点支持的区域也是“一带一路”。今天我看到一个数据,中国已经在“一带一路”的17个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产能合作,如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率先推进了国际产能合作,有很多项目现已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
最后补充一个情况,我们现在在全球已经建立了将近70个境外经济,叫境外工业园区或者产业园区。这样的产业园区可以通过集约式发展,规避很多市场风险,提高投资效率,加快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对接。绝大部分的产业园区分布在“一带一路”的平台上。应该说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当中,通过这一年多的实践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展。
2015-10-15 15:28:05
- 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请教您一个问题,刚才您提出到很多国家和区域都有自己发展和合作的平台,也提到过去的“马歇尔计划”,现在有一种声音是说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的倡议,相当于建立一个更大范围或者是世界最大的自贸区,不知道您怎么来评价这个观点。
2015-10-15 15:29:28
- 张建平:
我刚才已经提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并不强求机制上一体化的安排,而且我也说到,“一带一路”这几十个经济体彼此的发展落差非常巨大,还有那么多的国家没有加入到WTO。WTO是一个入门级的国际贸易协议,如果他连WTO的协议都接受不了,你让他接受更高自由化水平的自由贸易协定难度是更大的。中国并不是最后一定要成立一个全球最大的巨型自贸区。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带一路”合作平台,既要有机制性的合作,也要有非机制性的合作,更准确的定义是一个新型的国际区域合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条件搞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之间就可以做,没有条件搞自由贸易的就可以通过项目推进的方法和行业合作的办法来推进区域合作。谢谢。
2015-10-15 15:34:51
- 香港电台记者:
刚才您提到在内地各个省份也要形成自己的战略,发挥作用,请教一下香港的角色在“一带一路”里面应该如何理解?谢谢。
2015-10-15 15:35:05
- 张建平:
香港在中国的城市当中是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一个国际大都市,也是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尤其是在最近这些年的发展当中,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香港作为人民币最大的离岸中心,作用也越来越凸显。香港的教育水平在亚洲和世界都是领先的,多所大学在全世界知名大学当中都排名靠前,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无论对于亚洲还是对于全球都是有影响力的。所以我觉得未来香港会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点城市,不仅具有亚洲辐射影响力,而且具有全球辐射影响力。所以我非常希望,香港在未来会成为“一带一路”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会成为“一带一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也会成为“一带一路”上的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这样的地位会继续维持。
同时,中国现在正在发展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香港也有创新能力,可以和内地进行合作,共同进行研发设计创新平台的推进,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香港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当中,还可以寻求很多高附加值的增长点,比如说香港现在采用的是海洋法系,“一带一路”上很多经济体现在也用的是海洋法系,跟内地的大陆法系是不同的法律体系。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当中,如果涉及到这方面的法律仲裁,香港就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未来香港也可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平台上的国际仲裁中心。总而言之,希望未来香港在通过“一带一路”平台的合作,能够在其中寻找到更高附加值的一种发展模式,来促进香港经济的转型升级。
2015-10-15 15:38:38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刚才您提到就国内的自贸园区未来也要有进一步的发展,现在是“1+3”,未来变成“1+N”,我想问一下国内的自贸园区未来会有什么新的动态,跟“一带一路”会有什么样的互动关系?谢谢。
2015-10-15 15:39:53
- 张建平:
现在国内的“1+3”自贸园区改革和试验,其实对于中国来讲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承载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我们服务业开放,同时要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还要探索在自贸区当中新型的金融监管制度,以及海关监管制度等等。这个任务,中国搞自贸区的建设跟其他国家搞自贸区建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点是其他国家,比如说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它是搞自贸区,不承担政府职能转变这样的历史性重任。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自贸区建设承担着这样的重任。这样的试验模式,其实是非常希望能够在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可以能够在全国去尽快复制推广,这在中央的很多文件当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其实,现在很多省份有都有积极性,来申请申报相关的自贸园区,推进当地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从这个意义上讲,自贸园区实际上有点像在上一轮的改革开放中深圳经济特区的作用,它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们国内符合条件去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的自贸园区候选城市还不少,像沿海有些国际性的大港,位列全球前十大、前二十大集装箱吞吐港的港口城市,包括我们沿长江经济带的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像武汉、重庆,另外像一些沿边省份也有一些大城市是可以做陆上的空港,进行自由贸易,像乌鲁木齐这样的城市。
刚才讲的这些都是代表着我个人作为学者的思考,并不代表政府的意见。这些城市将来如果也能做一些自由贸易园区的话,就意味着在自贸园区当中它的贸易效率和投资效率要比非自贸园区高的多,服务业开放的范围更大,会成为中国新一轮吸引外资进入到中国的服务业、进入到中国的高端制造业的高地和平台,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当然也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其他国家去投资、贸易的一个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带动作用是非常强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希望自贸园区经验的复制推广能够加快,加快推进我们整个的政府职能的转变,也能够为中国经济在稳增长的过程当中找到新的支撑,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5-10-15 15:43:31
- 新华社记者:
请问张研究员一个问题,有报道说,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时候,都是企业自带干粮出去,自己带着资本去投资,因为我们很多是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资本回收期比较长,在利用海外资本上有一些困难,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是否有必要去更好的撬动海外的资源和资本,以及如何更好的撬动海外的资源和资本,达到更好的效果。谢谢。
2015-10-15 15:45:49
- 张建平: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首先说明一下,其实我们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过程当中,也包括走到“一带一路”国家的过程当中,我们并不仅仅是基建,其实现在是全方位的“走出去”。看一下中国每年对外投资的投资公报,其实现在中国“走出去”最大的部门,就是累计投资量最大的部门并不是基建部门,而是商务服务和租赁,英文是“business service and lease”。第二个部门是异军突起的金融部门。第三个部门才是资源能源部门。基建其实还是排在后面的。因为基建当中有大量的是属于我们工程承包性质,并不是投资的性质。
由于基建对于“一带一路”国家发展的这种重要性和基础性,所以基建也是非常引人关注的一个领域。因为中国的资源、中国的资金是有限的,可以提供一部分投资,也可以提供一部分的融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需要东道国能够提供相应的资金和保障。在“一带一路”的基建过程当中,我们非常希望将来AIIB,就是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会发挥重要的融资功能。但是我刚才说了,这两家金融机构面对万亿级基建资金的需求仍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去和东道国一些开发性的金融机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开发银行,有它的进出口银行,他们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另外是国际上除了亚洲开发银行这样的区域性的银行以外,也有比如说中美洲开发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也是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再加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式,由于现在的资金和需求的资金缺口太大,还必须把PPP模式引进来。大家知道,PPP是属于公私合营的模式,通过PPP的模式可以用金融机构的资本来撬动我们的私人资本,让私人资本参与到我们的长周期的基建当中来,获得相对合理的、稳定的收益,是我们很多私人资本也愿意做的。这个前提是无论在中国搞基建还是在“一带一路”的其他国家搞基建,还是我们基建之间的联通,在这个过程当中,搞PPP都对规则会有非常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包括中国在内,“一带一路”经济体,对于PPP如何去做,如何保证私人资本不会亏本,而会有一定水平的盈利,同时又要防止私人资本拥有暴利,这都是需要我们通过规则去制约的。所以,未来我相信PPP这种模式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当中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谢谢。
2015-10-15 15:48:24
- 胡凯红:
今天的吹风会到此结束。谢谢张研究员,谢谢各位。
2015-10-15 15:50:40
图片内容:
国新办就“一带一路”倡议与共同发展情况举行吹风会
吹风会现场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凯红主持会议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建平介绍情况
国新办就“一带一路”倡议与共同发展情况举行吹风会主席台
吹风会现场
媒体摄像机
胡凯红副局长邀请记者提问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财经报记者提问
张建平研究员回答记者提问
胡凯红副局长请记者提问
香港电台记者提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提问
视频地址:
- http://mp4.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5/10/15/201510151444915809384_361.mp4
图片大图:
国新办就“一带一路”倡议与共同发展情况举行吹风会
中国网 杨佳
吹风会现场
中国网 杨佳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凯红主持会议
中国网 杨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建平介绍情况
中国网 杨佳
国新办就“一带一路”倡议与共同发展情况举行吹风会主席台
中国网 杨佳
吹风会现场
中国网 杨佳
媒体摄像机
中国网 杨佳
胡凯红副局长邀请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中国财经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张建平研究员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胡凯红副局长请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香港电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新华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