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5月6日讯 4月28日,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忠良书院隆重开幕。会议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旅游学会、厦门大学、吉首大学、台湾高雄餐旅大学、中华观光管理学会和暨南国际大学共同举办。本次研讨会以“共绘诗画乡村:生态、文化与产业的乡村发展融合之路”为主题,吸引了海峡两岸150余名专家学者、文旅行业代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与交流合作的新路径。
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现场。校方供图
在致辞环节,门头沟区委书记喻华锋表示,近年来,门头沟区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以文旅农林商体学融合发展为抓手,积极探索以旅游业发展助力“诗画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通过打造“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檀谷时尚商圈等品牌项目,文旅产业承载力、吸引力持续提升。通过本次活动,门头沟区将充分学习借鉴两岸在文旅融合、乡村旅游、产业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深化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壮表示,本次会议以"共绘诗画乡村"为主题,深入探讨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对促进两岸旅游学术交流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北京市出台系列政策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打造"长城人家"“云水之家”等民宿品牌,培育乡村民宿精品,加快建设乡村民宿集聚区及乡村旅游综合体,引导乡村多业态融合发展。2025年是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关键之年,北京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和中国入境旅游首选地。
高雄餐旅大学负责人表示,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已成为推动两岸文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当前,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成为两岸共同关注的重点议题。高雄餐旅大学长期致力于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领域,积极通过大学社会责任计划,推动师生深入乡村进行实践,打造绿色友善的旅游示范基地,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未来,高雄餐旅大学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与两岸同胞携手共进,探索生态共生、文化共融、产业共赢的诗画乡村新典范,在绿色发展和文旅融合的道路上谱出灿烂篇章。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计金标表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作为中国外语、翻译和旅游教育的重要基地,始终致力于推动两岸文旅交流与合作。自2008年与台湾高雄餐旅大学共同发起该研讨会以来,两岸学者携手培育了400余名旅游专业人才,使研讨会成为两岸文旅界的“思想智库”和“精神家园”。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增进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纽带。面对数字化转型浪潮,两岸学界应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新起点,继续书写“两岸一家亲,文旅共繁荣”的时代篇章。
在旅游大数据发布环节,南开大学徐虹教授团队分享《新时代女性乡村旅游创业就业研究》,台湾高雄餐旅大学专家发布《台湾大旅游数据分析与发展趋势》,两项研究通过量化分析与案例实证,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
研讨会期间,两岸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京西古道、琉璃文化产业园等特色项目,深入了解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情况。在随后召开的圆桌会议上,与会专家与门头沟区文旅部门围绕营销创新、旅游IP打造等议题深入交流,共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旅升级策略。此次活动通过实地调研与座谈研讨相结合,推动两岸文旅产业合作走深走实。
当日下午,研讨会开设平行板块。论文宣讲专题则围绕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高品质发展、生态文明与旅游业永续发展、科技赋能与旅游创新发展三个主题展开,与会者宣读论文并颁发论文发表证书。
本届研讨会汇聚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吉首大学、台湾高雄餐旅大学、澎湖科技大学、静宜大学、嘉义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师生参会。研讨会聚焦旅游教育、产业研究与乡村振兴等领域,为推动两岸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研讨会上,双方深入交流并共同探讨了诗画乡村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及产业融合等关键议题。这些讨论为两岸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及学术交流提供了有益参考。
据悉,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自2008年起共举办了13届,是由海峡两岸高校共同发起的学术交流活动,在促进两岸之间的学术、旅游、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发展成为在两岸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品牌。未来,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将继续作为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推动两岸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编审:韩雅洁 刘佳
出品人:王晓辉
总监制:薛立胜
监制:蔡晓娟
制片人:王月博
主编:刘佳
编辑:韩雅洁 孙晓彤 仝选
技术支持:王岳
页面设计:顾榕楠 张宇彤
推广:王涛 倪静静 常瑶 张运兴 刘倩
《向Youngπ》系列可视化产品将聚焦中外“Z世代”群体,以青年的视角认识中国道路,以青年的思想理解中国的立场,以青年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提供新动力。
联系方式:86-10-88828193
86-10-88828221
电子邮件:caifang202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