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印度军方一系列涉华表态不免令人感到疑惑。印度陆军副总参谋长拉胡尔·辛格称,中国采用“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策略,在此前的印巴冲突中向巴军方提供支持。同时,据印媒报道,印度国防部近日将启动一项全面的武器采购审查,严格排查印军武器装备中的中国产零部件。这两起看似独立的事件,却共同勾勒出印度部分政治力量对华认知情绪化和不理性倾向,在当前中印关系改善的关键阶段显得不合时宜。
印度长期以来在地缘政治上敏感多疑的传统,使其容易对邻国的行为产生误解和过度反应。由于中印两国存在边界争端以及印度国内部分政治势力的炒作,“中国威胁论”在印度盛行。一些印度政客将中国视为主要的假想敌,印军内部亦流传着“两个半战争”的军事战略,即将中国和巴基斯坦作为主要军事对手,并将国内反政府武装视为次要威胁。印度近期全面禁止军队武器装备使用中国产零部件,一方面源于对中国产零部件安全性的担忧,认为中国可能通过这些零部件远程控制或干扰武器使用;另一方面还担心对中国零部件的过度依赖会在战时被中方“卡脖子”。
自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后,印度积极推动“印度制造”战略,军工产业是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力求实现武器装备出口。然而,印度仍未完全摆脱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战略中的“进口替代”思维,即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或以各种方式收购外国在印度境内的工厂。例如,2020年中印边境局势紧张时,印度政府曾禁止超过200款中国应用程序,随后由本土企业开发类似产品取代。虽然印度国防部强调中国产零部件存在安全风险,但印方专业人员也清楚,大量中国产零部件本身并不存在所谓的安全威胁。若因政治原因“一刀切”地排除中国零部件,印度必将付出更高的经济成本。
事实上,不管是军事装备还是民用商品,彻底排除中国产零部件不仅违反国际产供链发展规律,也会给印度企业带来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甚至无法正常生产的风险。今年2月,印度国防部就曾因供应商使用了中国零部件,以“国家安全风险”为由取消了400架无人机的采购订单。然而,媒体进一步调查显示,若严格执行零部件排除政策,仅有无人机的螺旋桨勉强属于印度本土制造。同样,印度从其他国家进口的武器装备中也可能含有中国零部件。印度军队的先进装备主要依靠俄罗斯、美国、以色列和法国等国进口,而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占据重要位置,特别是在稀土等关键矿产资源领域占据关键产业位置,完全脱离中国产零部件无论从逻辑还是客观现实都说不通。
应该看到的是,中印之间的经贸往来正处在历史高位,中国生产的商品和零部件等在印度市场占据重要位置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供应链合作的必然趋势。将这种正常的市场现象过度政治化和安全化,不仅损害印度自身经济利益,也给双边合作设置了不必要的障碍。当前,中印关系正处于改善和稳定的关键节点,两国通过各层级协商就边境有关问题达成解决方案,共同维护了边境和平稳定。同时,双方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和中俄印等机制中保持沟通与协调,这些实实在在的合作成就证明,中印通过沟通协调和互利合作可以办成很多事。印度方面应当认识到,客观理性看待中国,避免将双边关系政治化、军事化,才是真正符合印度自身国家利益的选择。(作者分别是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