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团结十讲”的“三宗罪”
近日,赖清德启动所谓“团结十讲”全台巡回演讲,表面高呼“团结”口号,实则通过裁剪历史叙事、虚构法理依据,企图炮制建构其“台独”歪理邪说。这场打着“团结”旗号的巡讲,本质是充斥历史虚无主义、践踏法理尊严、操弄政治权谋的“台独”巡演。其行径不仅严重破坏两岸关系和平稳定,更是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大义的公然挑衅。
历史虚构:篡改民族根脉的“台独史观”
赖清德“团结十讲”第一讲开篇即以“台湾史”为核心,声称台湾“自古独立”,其依据是所谓“南岛语族独立生态系”与大陆“无血缘关联”。这一论述存在三重悖谬:
第一是考古学证伪。学术研究证实,台湾史前文化与大陆东南沿海一脉相承。台南“左镇人”遗骸与福建“东山人”同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而新石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更与闽粤地区存在明确器物类型关联。赖清德刻意无视两岸先民血脉相连、文明同源的事实,其真实目的在于割裂民族根脉。
第二是历史管辖铁证。中国对台湾地区的主权管辖脉络清晰,三国时期,吴国便已经略夷洲,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正式将台湾纳入版图,明清持续对其强化治理。1941年,中国政府在《对日宣战布告》中宣布,收回因不平等条约而割让给日本的台湾、澎湖列岛。《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更以国际法形式确认台湾归还中国。而赖清德却将日本对台湾的殖民史粉饰成台湾“独立发展期”,是典型的“殖民史观”作祟。
第三是民族认同谎言。台湾汉族占比超97%,绝大多数家族族谱可溯至闽粤祖籍。赖清德竟在演讲中将汉族称为“其余人口”。赖清德本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这更成为对其最尖锐的反讽。这种数典忘祖的表述,印证其“台独”意识形态已凌驾于血缘伦理之上的丑恶嘴脸。
赖清德的历史谎言,从否定文明同源,到歪曲主权归属,再到割裂民族认同,是系统性的历史虚无主义操弄、赤裸裸的“台独史观”。其目的不仅是斩断台湾民众的文化根脉,更妄图通过扭曲历史,为“台独”分裂行径披上“合法性”外衣。
法理欺诈:挑战国际秩序的政治冒险
赖清德套用“国家四要素”(人民、土地、政府、主权)论证“台湾是国家”,却无视法理基础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文件明确规定台湾归还中国的事实。其诡辩逻辑存在两大法理漏洞。
其一,违背了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的法理基石。众所周知,1971年,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通过第2758号决议,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从国际法层面彻底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赖清德声称该决议“未解决台湾代表权”的言论实为恶意曲解——决议明确驱逐“蒋介石代表”并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从根本上否定了“一中一台”的可能性。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国际法地位无可争议。
其二,破坏了两岸宪制性文件的共同底线。台湾地区现行“宪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固有疆域包括大陆”。大陆《宪法》序言亦强调“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尽管两岸存在政权分歧,但在一个中国的领土定义上高度一致。赖清德妄图通过“修法”“释法”等手段撕裂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宪制纽带,这是对两岸法律文本的蓄意割裂,暴露其“法理台独”的真实图谋。
赖清德抛开国际法文件与两岸法律共识,鼓吹所谓“台湾不属于中国”等分裂言论,其实是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公然挑战,也难逃“法理欺诈”的客观定论。
政治算计:包裹“台独”野心的伪善外衣
所谓“团结十讲”,实为赖清德权力维稳的三大策略。
首先这是“罢免动员”的烟幕弹。“团结十讲”被刻意安排在“17项因应策略”之后、“大罢免”投票前夕,通篇充斥“国家”“民主”等政治口号,却对能源短缺、房价暴涨、青年失业等民生困境避而不谈。民众党讽刺其“空谈历史,不解决电价”,揭露出其借意识形态对立转移施政无能焦点,为打压在野势力制造舆论的真实意图。
其次这是“绿色恐怖”的升级版。赖清德一面高喊“民主团结”,一面纵容“司、法、检部门”调查打压在野党。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揭露其借演讲“添柴大罢免”,民众党主席黄国昌更斥其为“斗争十讲”。这种以“团结”之名肃清异己、消灭在野的行径,彻底暴露其威权本质与“台独”专制野心。
最后这是“民生真空”的伪命题。赖清德打着“团结”旗号,却干着损害台湾民众利益的勾当。他强行推动两岸经贸“脱钩断链”,导致岛内农产品滞销、旅游业萎缩,中下层民众的生计受到严重冲击;2024年,台湾地区军购支出占GDP的2.5%,严重挤压了公共资源,致使社会福利投入受限,基层医疗、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凸显。这些都是赖清德当局漠视民生、掏空台湾的真实写照。
赖清德的每一步“政治算计”,都在将台湾推向分裂深渊与民生危机的双重陷阱。他以伪“团结”之名行“吸血”之实,将个人“台独”私利凌驾于台湾民众福祉之上。其历史虚无主义、法理欺诈与政治操弄的“三宗罪”,终将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审视下被彻底揭穿。因为真正的团结,从来不是靠政治话术拼凑的空中楼阁,而是源于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历史血脉,根植于两岸同胞休戚与共的现实利益。(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彭韬)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