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民:中国经济的短期运行和结构性的空间
编者按:2024年11月30日,国际研讨会“绿色转型决定产业未来” 在日本东京召开。会议由东京经济大学主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媒体支持。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出席研讨会并做主旨演讲,杨伟民在演讲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经济当前的运行状况和发展空间、发展红利以及面临的挑战。以下是对他演讲内容的整理。
“绿色转型决定产业未来”是热门话题。中国在“十一五”规划时就确定了两个重要指标,一是能源消耗强度降低20%,另一个是主要污染物减少1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过去几年,中国为履行对全球的这一承诺做了很多工作,比如,2024年8月中国风电与光电的装机已达到12亿千瓦,提前6年实现了承诺目标。现在新能源装机已占中国整个发电装机的40%。
今天我就中国的基本状况作一下简单介绍,题目是:中国经济的短期运行和结构性的空间。
今年以来,中国加开了两个会议,一个是中央政治局会议,一个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推出增量政策,努力争取实现全年增长5%的目标。中国经济占全球比重较大,中国经济状况不好,也会影响全球。
中国经济运行状况受短期的、周期性因素影响,但更多的是长期的结构性问题的短期反映。
中国经济的运行状况
首先是最近几年,中国季度经济增长的状况。从2024年的状况来看,一季度5.3%,二季度4.7%,三季度4.6%,有所下滑,前三季度累计4.8%。原目标是达到5%的增长,实现这一目标,有希望,有难度。
看环比,2024年一季度不错,环比1.6%,接近常年水平。但二季度下滑到0.7%,三季度是0.9%,预计四季度会快于三季度。
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去年和今年以来,实际增长和名义增长之差开始扩大。2023年实际增长比名义增长高0.6个百分点。今年前三个季度是两者差扩大至0.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价格下行的压力较大。从行业来看,三季度金融业、房地产、商务服务三个行业增长好于二季度,其他行业不如二季度或持平。
再看月度工业和服务业情况。今年以来,服务业下滑幅度更大一些。这主要是因为服务业主要靠内需,而工业靠出口、靠外需。所以现在的情况主要还是内需不足的影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的增长情况。一般情况下每个月达到4万亿。今年以来,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放缓,一些月份在4万亿以下。在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推动下,9、10月明显回升,10月同比增长4.8%,比上月快1.6个百分点。但是4.8%相比过去每年的10%甚至20%,增幅已收窄。
再看商品住宅销售状况,商品住宅虽然统计在房地产,但实际上占居民消费的一大部分。所以说现在的消费不足,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居民住房消费不足。 2024年1-10月累计销售6.5亿平方米,同比-17.7%,比1-9月有所回暖。
从投资的状况来看,投资总额增长从本世纪第一个10年的20%台阶,回落至2015年的10%。今年10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4%,这主要还是房地产投资的拖累。房地产投资最近三年来都是负的,拖累了整个的投资,扣掉房地产投资,总投资增长保持在7.6%。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说明对设备更新的投资比较旺盛。这其中很多是绿色和数字转型,这两个领域的投资增长比较快。
从2020年以来进出口的月度情况来看,2021年和2022年出口曾是疫情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拉动点。2023年处于负增长区间,因为之前的增长速度太高,所以去年出口是负的。今年以来,因为去年基数低,所以出口增长速度加快。红色曲线是今年的状况,今年10月份增长最快,创这两年来一个新高,增长12.7%。但进口与出口分化,进口增长慢,说明内需疲弱。
从价格,居民消费价格2023年以来比较低迷,全年0.2%。2024年延续,主要是居民消费疲弱所致。
工业品生产价格,2022年10月开始,PPI开始转负,已经持续25个月。2024年10月为-2.9%。工业增长并不慢,但还是没能够带动工业产品价格的回升。
工业企业利润走过了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2023年工业企业利润是-2.3%。2024年2月开始转正至10.2%。但8、9月份后又转负。2024年1-10月同比-4.3%。这说明受市场需求和PPI的影响,企业生产旺、利润低。
从财政收入来看,企业利润慢,国家财政增长也随之减速。2024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速为负,至9月,累计增长为-2.2%,下滑幅度比1-8月的-2.6%回升0.4个百分点。为什么现在要采取一个很大力度的财政政策,就是增加地方债的置换,缓解地方财政吃紧的问题。
中国经济结构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红利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首先,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超大规模经济体内生的韧性和潜力,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人才资源、便利的基础设施、庞大潜在市场、众多市场主体。其次,中国经济拥有结构性的发展空间、结构性的发展红利;第三,政府的经济治理、经济改革的空间很大。
结构性空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供求,国内总供给大于国内总需求,只要有需求就能增长;二是总需求,居民消费增长的空间很大,消费拉动增长的空间很大;三是收入分配,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就能促进居民消费的持续扩大;四是产业结构,过去过度依赖房地产、投资品、出口,转向主要靠居民消费拉动,会显著拉动消费型产业发展;五是空间结构,城市化仍有较大空间,城市化质量不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会激发巨大需求空间。
总供求。中国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均衡的。但是,国内总供给大于国内总需求,国内总供给与国内总需求之差就是净出口。这种状况不是一年,而是最近这20年的基本状况。
所以这20多年,国内总供给一直都大于国内总需求。这条曲线就是总供求之差。总的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从最近这20年的状况来讲,就是一种国内总供给大于国内总需求的格局。这是赶超型发展模式、资源禀赋、外部环境如加入了WTO,以及市场在全球配置资源的一种结果。
外需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中国的边际增长。中国的增长受制于外需的周期性变动。1998年和2008年分别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带来外需不足导致中国经济下滑。
所以我们要坚持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方针。在供给侧要推动结构性改革,去低效产能。过去有过几轮去产能,未来仍然可能还要去产能。但要更多地用市场的办法。需求侧主要是扩大内需,使内需和供给的增长能够保持同步。
需求结构。从2010年至2020年总需求结构的变化情况来看,外需比重明显下降,内需提高。内需当中投资下降,最终消费提高。但是最终消费当中政府消费比重的提高幅度大于居民消费比重的提高幅度。
2020年因为疫情有些指标受到影响,投入产出表目前只有2020年的,但不影响大趋势。这是20年来居民消费比例变化情况,可以看出现在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不如本世纪初。
资本形成占GDP的比例是先提高,2009年到2015年是一个峰值期的平台期,占45%至46%,2015年后缓慢下降,目前降到40%。
从政府消费比例来看,最近10年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政府消费比例提高得比较快。主要是最近10年中国高度重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支出显著增加。
从需求结构来看主要的问題是内需不足。现在的内需不足,不是投资不足,不是政府消费不足,是真正的居民消费不足。当前居民消费不足有短期性因素,比如说疫情导致就业下降,收入下降,消费减少。更长期的跟凯恩斯的理论不同,我们是长期的居民支付能力不足带来的消费不足。所以未来要实行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扩大内需的政策,将更多地转向扩大居民的消费。
收入分配。居民消费之所以占最终需求的比例低,是因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低。劳动报酬占比在提高,但是劳动报酬当中有好多是公积金,养老金等居民当期不可支配的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偏低是居民消费占总需求比重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所以需要继续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行给居民让利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如目前正在实行的降低利率特别是降低房价利率等。
产业结构。过去10年对增长贡献最多的行业有三大类。一类是金融、房地产、建筑,拉动了26.5%的增长,高于整个制造业拉动的19.4%。第三类拉动比较多的就是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等,拉动了12%的增长。这种供给结构的变化反映了过去需求结构的变化。如,居民消费中住房消费比例越高,所以房地产和金融增长快,政府消费中教育、医疗的比例提高,所以带动了公共服务产业的发展。
刚才讲到中国的国内总供给是大于国内总需求,但是中国相当一部分消费品是净进口的。净进口的行业,归纳起来,一类是资源不足的,比如植物油要进口,肉类要进口,是自身资源不足。第二类是创新不足的,像医药和化妆品是大量进口,这是因为这两个产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强。第三类是文化艺术、广电、新闻出版等。
现在产业政策的基本方向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未来应该更多支持消费型产业发展,使供给侧的政策与需求侧的转向居民消费相适应。未来像教育、医疗不仅仅是完全政府类的,也包括民办教育和民办医疗。医疗卫生、健康、医药、文化、旅游、居民服务、安全绿色食品、多样化轻纺。这些消费型产业未来在中国会有广阔的成长空间。要在创新、品牌、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消费品产业的发展。商品住宅也是消费型产业,中国房地产从总量来讲可能过剩,但从结构上讲很多地方的供给不足,此外,老破小过剩,高品质住宅不足。
空间结构。中国有个特殊情况就是中国有两个城镇化率,一个叫户籍城镇化率,一个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这两个城镇化率之差意味着有3亿左右流动人口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这3亿人已经进到城市就业,但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在公共服务方面与户籍人口还有比较大的差别。所以,这也是中国未来一个很重要的空间。
从最近10年的空间结构变化来看,现在长三角、珠三角是全国集中经济最多的地方。最近10年这两个区域的经济占全国的比例仍在提高,也就是经济的集聚度仍在提高。从城市人口变化情况来看,过去10年全国新增的七千万人口通通进入到了超大、特大城市。所以这种空间结构的变化会显著地提高我们经济发展的效率。
中国城市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蕴含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刚才讲的3亿人口在城市绝大多数没有住房。如果三个人建一套房子,还有一亿套房子的需求。所以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继续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农业人口转移,提高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同时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点解决好他们住在哪里的问题。同时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包括承包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的产权制度改革。要允许农户住房出租、入股、合作,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样,不仅会降低住宅用地价格,更重要的是农民将增加一大块财产性收入。
深化改革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决中国的结构性问题,最主要的是要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加快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今夏中共中央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改革的总目标。要建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建立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体制;建立经济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的体制;建立宏观经济治理能激发动力、增强活力的体制;建立人民能充分分享发展成果的体制;建立激励创新、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体制;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建立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体制;建立区域发展顺应规律、发挥主体功能的体制;建立生态有效保护、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的体制;建立同国际通行规则相通相容的全面开放的体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