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行动、全力投入,结核病可防可治可终结
3月16日,“全面行动,全力投入,加速终结结核病流行”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与会专家围绕全球结核病防治面临的资金与技术挑战展开讨论,并就中国如何通过推动早期筛查、预防性治疗、耐药结核病防控、法制化管理、以及加速快检产品和治疗药物的研发应用等关键举措,进一步落实《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进行了深入交流。
专家们一致认为,结核病可防可治可终结,但要加速终结其流行,必须凝聚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媒体和国际组织等各方力量,坚定承诺、加大投入,并采取切实行动。
结核病曾是困扰人类数千年的不治之症,但如今它是可以预防、治疗和治愈的。然而,挑战依然严峻——2023年,全球每天仍有近3万人发病、3500人死亡。虽然全球结核病发病估计人数与新诊断结核病报告人数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但依然存在近30%的差距,其中耐药结核病更为严重。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协调员乔建荣在致辞中指出,这300万未能得到治疗的患者,往往是最贫穷、最边缘化和最难接触到的人群。她说,“防控进展很大程度上受资金的制约,自2019年以来,全球用于结核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服务的资金持续下降,远远低于全球需求和各国承诺的目标。2023年全球中低收入国家、也就是最需要资金支持的这些国家的结核病核心服务经费降至57亿美元,仅为承诺目标的1/4。”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杨建悦亦指出,“当前全球健康与发展的资金支持正遭遇断崖式下降,这给结核病防治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有预测显示,如果资金下降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未来五年,全球可能将额外新增1000万结核病病例,并导致244万例额外死亡。” 她强调,面对这一困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力投入、全民参与。”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陈仲丹介绍说,“全球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的进展严重滞后……与2015年相比,2023年结核病死亡人数减少23%,发病率下降8.3%,仅仅实现了2025年里程碑目标的1/3和1/6;灾难性支出降为0的目标也只完成了一半。”就全球结核防控的主要问题而言,他指出,在结核病防治基本功能方面,当前病例发现不足、缺乏预防干预、诊疗关怀服务质量不够,并存在耐药问题;在卫生系统方面,基础薄弱,难以获得初级卫生保健以及社会和财政保护,缺乏研究和创新;卫生部门之外,社会保障机制不足、多部门参与应对结核病的社会决定因素有限;整体上,协调机制不健全、资金不足、利益相关者问责制不够、缺乏紧急情况下的结核病防治应对计划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主任赵雁林就当前中国的情况也进行了总结。他强调,结核病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我们国家结核病防控正按照《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绘就的蓝图,围绕着强基层、固基础、保基本的部署,以结核病关爱行动、无结核社区和社会动员行动为抓手,点、线、面逐步扩展,努力朝着终结结核病流行目标在迈进。”同时,在公共政策指导下,我国结核病的财政经费在会逐步增加,医保报销比例也在稳步提高(很多地方的报销比例已经超过70% )。他指出,目前我国结核病防控要重点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结核病患者发现率低;第二,部分患者经济负担相对较高;第三,如何促进新技术的落地应用,提高其效益成本比;第四,包括非医学人在内的公众结核病防治医学常识需增强;第五,科技创新中的一些基础。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办、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 和盖茨基金会共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