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 南南合作知识分享中国大洋协会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南南人权论坛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雍和宫
中国供应商 商务 物联 应急 教育 生态 儒学娱乐 微视 生活 食品 道家文化 音乐 记录中国电商中国母婴 数字经济 中国溯源 全球甄选 中医肿瘤民族数智中国康养中国影视动漫高校中国
丝路中国 中国湖北 新山东 中部纵览 中国四川 七彩云南 浪潮资讯衢州有礼 新温州 海丝 海峡常德 兴安岭上兴安盟Hello天津圣洁西藏天辽地宁壮美广西美丽江西
2025-02-28 16:12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文 | 冯文猛
【摘 要】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持续深化背景下,银发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银发经济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格局。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政策的同时,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创建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深入推动医养结合、启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行动、多角度推进适老化改造等实践的开展,成为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银发经济在未来发展中,需要关注需求中的三方面变化,同时处理好发展中的三对关系。
[关键词] 银发经济;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453(2024)12-0004-09
近些年,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面临的共同问题,谋求老龄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也成为多个国家的共同探索。过去十多年间,我国银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简称“银发经济26条”)发布,成为我国第一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专题文件。“银发经济26条”颁布后,地方政府和产业界对如何推动银发经济发展进行了更加密集的探索。这些实践探索,为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积累了新的势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化以及高龄化的进展,未来银发经济将迎来更为快速的发展。
一、银发经济发展的背景
在人类漫长的经济发展史上,银发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20世纪,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银发经济逐步出现。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深化,银发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一)发展银发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银发经济的发展,在表现上是由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所致,在本质上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这个主题在近三百年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正在变得更加现实。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的医疗技术增强了人类抵抗各类风险的能力,人均预期寿命也实现了大的突破。1990年,世界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64岁,其中男性达到了61.5岁,女性达到了66.5岁。到2021年,世界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1岁,其中男性68.4岁,女性73.8岁。预期到2050年,这一数值将增至77.2岁,其中男性74.8岁,女性79.8岁。[1]
在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的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1960年,全球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数为10.18亿人,在总人口中占比33.60%。2007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比达到50.08%,意味着过半人口已经转入城镇地区。到2023年,世界城镇人口规模已达到46亿人,在全球总人口中占比达到57.34%。[2]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环境下,社会化服务的兴起带来了家庭功能的弱化。与此同时,女性教育权的获取、教育水平的提升、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工作方式的快节奏化等诸多变化的发生,使人口发展轨迹整体上从原来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世界人口的粗出生率从1960年的31.91‰一路走低,到2022年降至16.65‰。[3]
预期寿命的增长以及出生人口的不断下降,带来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按照国际社会惯用的关于老龄化的定义 ,法国在1864年进入到老龄化社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2002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全球总人口中占比达到7.07%,意味着世界迎来了老龄化社会。2023年,全球总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了10.03%。[4]依据当前发展态势,出生率下降和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仍然是在未来大概率会延续的两大趋势,全球的人口老龄化也将进一步发展。2023年1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了《世界社会报告2023:不让一个人在老龄化的世界掉队》。该报告明确提出,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鲜明的全球趋势,到2050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达到16亿人,在总人口中占比超过16%。[5]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劳动力这一要素自经济学最初的研究开始,就被赋予了重要地位。但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单纯从劳动力视角进行的分析。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服务社会中的人,让人类生活更美好。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开展社会中各项经济活动的方向。人口作为由个人组成的集合,其发展中的变化无疑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当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生命周期中老年阶段需要给予更多重视。如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老年家庭以及老年阶段的各类需求,必然成为经济活动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反过来,面向老年人和老年阶段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开发以及所做的各类准备,也必然会成为一个老年人规模不断增长的社会中的经济增长新引擎。随着老龄化的加深,这个引擎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
综上可知,银发经济在根本上是经济社会发展后的结果。积极发展银发经济,也成为所有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的理性选择。
在实践中,各国银发经济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应对老龄化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发展初期,各国也多从积极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角度不断推动相关探索。国际范围内,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都形成了不同的经验。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成为美国养老体系建立的开端,之后通过市场手段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相继发展了养老社区服务、居家照顾、护理院等服务内容。在欧洲,自1950年代开始,随着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国家开始从政府主导养老服务供给逐步向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转变,部分国家通过产业化发展方式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产生了在欧洲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养老服务品牌。日本于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1986年6月,日本厚生省老龄化应对新民间活力振兴研究会发布了《银发产业振兴研究报告》。[6]报告分析了发展银发经济的必要性、对银发市场作了预测、分析了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并对银发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作了分析 。针对发展银发产业的必要性,该报告明确提出,从经济立场考虑,老年人是扩大内需的承担者,将老年人纳入经济循环对日本经济发展而言不可或缺。激活银发市场,是日本经济的重要课题,是依靠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之后几十年的发展中,日本银发经济的发展全面铺开,在积极培育为老产品和为老服务的同时,2000年开始实施的长期护理保险,撬动了更多市场力量介入银发经济领域,成为银发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手段。
(二)我国银发经济的发展历程和概念界定
我国银发经济实践发展的源头,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在养老服务领域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思路,即改变过去政府在福利领域一元供给的做法,尝试以社会化的方式推动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会福利发展。但鉴于当时家庭子女数量较多,养老事实上主要由儿女承担,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全社会对以社会化方式进行养老的关注度并不高。此外,经济整体仍处于“短缺经济”时期,社会中为老服务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尚不丰富,银发经济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全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家庭规模的缩小也带来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全社会对以社会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的关注度进一步增加。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加快推动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会福利发展。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发布,从产业角度对推动养老服务的发展提出了六项主要任务和六项政策措施。以此为契机,在全社会对养老关注度持续提升以及家庭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依赖进一步增加的背景下,中国的养老服务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产业实践积极推进的同时,学界也逐步加大了对发展银发经济的研究探索。2012年,北京举办了首届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开启了国内以博览会方式呈现养老产业进展的先河。作为此次博览会召开的背景报告,《2012北京老龄产业研究报告》发布。作为国内首篇以老龄产业研究报告命名的专题研究,课题组基于文献梳理对迄今为止存在的四类老龄产业定义做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将老龄产业界定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独立的实体产业部门,而是包括不同实体行业的综合产业体系,是以年龄以及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划分的产业,包括所有有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在对老龄产业外延的界定上,该报告基于当时发展现状将老龄产业分为体检行业、保健品行业、护理品行业、旅游行业、教育培训行业、金融理财行业、护理服务行业共7类,并基于针对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和行业个案研究对老龄产业发展的供需现状做了分析。 在国际交流方面,2013年,受OECD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课题组邀请,有专家结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以及银发经济发展的现状,针对中国银发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作了专题研究,开启了老龄产业领域中国和国际的对比研究。[7]
《2012北京老龄产业研究报告》发布之后,学术界和政策研究者继续对银发经济的概念和外延界定进行探索,并先后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各自的解释。2022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首次从政府统计部门角度给了养老产业的概念和范围界定。其中,将养老产业界定为“以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等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养老及相关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包括专门为养老或老年人提供产品的活动,以及适合老年人的养老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活动”。[8]
在范围界定上,《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将养老产业范围确定为:养老照护服务,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老年健康促进与社会参与,老年社会保障,养老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服务,养老金融服务,养老科技和智慧养老服务,养老公共管理,其他养老服务,老年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老年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和租赁,养老设施建设等12个大类,合计51个中类、79个小类。[9]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是首个以银发经济专题命名的文件。在文件中,银发经济被界定为“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同之前的概念和范围界定相比,该文件对银发经济定义时加入了“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的内容,将银发经济发展推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银发经济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体现了不同于既有经济形态的诸多特点。一方面,与既有以某个具体行业为对象不同,银发经济是以人群为对象的,这决定了其内容更为广泛,这也是迄今为止对银发经济定义的讨论通常都将第一、二、三次产业纳入其中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银发经济的范围是动态的、开放的,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随着时代不同不断发生变化。这是源于不同时代的老年人、老年家庭以及老年阶段的需求因时代变迁存在明显的不同。日本是机器人发展较快的国家,养老机器人已成为当前银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1986年发布《银发产业振兴研究报告》时,日本所明确的七类产业并不包含人工智能。同理,《2012年北京老龄产业研究报告》中所列的七项老龄产业,也反映了当时以家政照料为主背景下老龄产业各领域发展的相对有限。未来,随着环境变化,银发经济发展也将不同于今天的格局。
二、我国银发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相关实践
自2013年开始,我国养老服务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银发经济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过去10多年中,包括老年用餐、老年食品、老年用品、康辅器具、养老地产、养老金融、老年护理、医养结合、休闲旅居、适老服务、智慧养老等在内的多个细分领域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布局,一些领域还实现了“从有到精”的发展。当前的银发经济,所涉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层次:作为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衣、食、住、行;作为老年阶段生活中最关切的医、康、养、护;作为满足丰富精神生活需求的文娱休闲;作为在更高层次满足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老有所为。这种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的格局,同2012年时银发经济的发展状况有着质的不同。
不同主体对银发经济的市场规模作了预测,不同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原因有数据来源和所用方法的不同,但更主要的是对银发经济界定时采用了不同范围。在目前对银发经济界定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对银发经济规模的测算无法实现精准,当前各种测算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趋势的把握。在《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发布时,国家相关部门曾给过关于银发经济规模的数据测算结果。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大概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为6%左右;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10%。[10]
在经营主体和企业数量上,近十年,银发经济经营主体日益多元,相关企业注册量也呈逐年递增态势。企查查的数据显示,到2024年1月,现存银发经济相关企业44.68万家。2020—2023年,银发经济相关企业分别新增5.55万家、6.18万家、6.19万家、7.84万家,同比增长0.90%、11.37%、0.16%、26.56%。从区域看,山东、江苏、广东分别位居前三,银发经济相关企业数量分别为4.02万家、3.84万家、3.23万家,之后是四川、河南、安徽等地。
迄今为止,银发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面对不断增长的各类消费需求,各类经营主体主动探索,不断推动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以及既有产品和服务的迭代升级;另一方面,政府近些年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领域积极实施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在推动解决居民养老急难愁盼问题的同时,也成为带动银发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
养老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需求,建设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是发展银发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近些年,面对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我国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从21世纪初提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到“十三五”时期调整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再到“十四五”时期确定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实践则围绕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和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两方面展开。到2023年末,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4万个。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4.1万个,占10.1%,床位517.2万张,占62.8%;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6.3万个,占89.9%,床位305.8万张,占37.2%。2023年末,全国养老床位合计823万张,养老机构中护理型床位占58.9%,养老机构中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各占约一半份额。[11]
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创建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的社区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基础。2020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建成5000个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到2035年,全国城乡实现老年友好型社区全覆盖。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具体包括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方便老年人的日常出行、提升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扩大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为老服务的科技化水平共6个方面,具体指标体系在城镇地区包括7个方面52条,农村地区7个方面38条 。由于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既包括大量的硬件设施的建设,也包括老年人所需要的养老服务的充实 ,因此全国范围内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活动的展开,会带来银发经济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2021—2023年,全国范围内成功创建了2990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这些社区在为老年人提供宜居生活环境的同时,也成为当地带动银发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因素。更重要的是,这些社区的成功创建,为其他社区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提供了直接参考。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省市在推动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同时,也纷纷出台了地方版本的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出现健康问题的风险同步上升。医疗健康需求成为老年人生活中最关切的内容,也是近些年养老生活中最亟待发展的服务内容。在此背景下,自“十三五”开始,我国在养老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中引入了医养结合,并在“十四五”发展成为“医养康养相结合”,积极推动各类实践探索的展开。截至目前,医养结合实践围绕养老机构增设医疗健康服务、医疗机构开办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层面推进医养结合三个领域展开,并形成了诸多具体模式 。2016年至2022年间,全国90个地区开展了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截至2023年末,全国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共有7881家,机构床位总数200万张,医养签约合作8.7万对。[12]为推动医养结合深入发展,2022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印发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推进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区、市)、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和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三类示范创建。至2024年8月,完成山东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100家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和99家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的创建、评审和命名工作。在实践中,一些地方还在全国示范基础上推出了地方示范性机构和区域创建,这在更广的范围内带动了面向老年人的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发展。
近些年,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为银发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实践中智慧养老的发展主要围绕两条脉络展开。一条是诸如定位器、呼救器、感应器、自动装置、智能辅具等旨在提升老年人自我行动能力和生活安全的各类硬件产品开发。近些年,这些智慧养老产品日渐丰富且不断迭代升级。另一条是将老年人和服务提供方供需双方信息进行汇总的大数据平台建设。依托大数据支持,分析养老需求变动趋势,提升养老资源使用效率,开发更有效的养老服务模式等实践得以更有效展开 。
智慧技术应用于养老服务的另一个实践,是在前述推进医养结合的过程中,引入智慧技术,将智慧、健康、养老三者实现更好的结合,实现“1+1+1”大于3的效果。2015年后,在社会力量纷纷入局智慧养老的背景下,中央逐步加大了对应用试点和示范建设的支持。2017年2月和2021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联合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和《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从产品培育、场景应用和示范区域建设等角度全面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截至目前,三部门开展了六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工作,共评选出199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3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园区、293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乡镇)、80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在发布的3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中,累计遴选出228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204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在夯实为老服务的同时,推动整个社会更加适老也成为政策和产业界积极探索的重要领域。实践中,适老化改造主要围绕三个层面展开。一是老年人家庭内部的适老化改造,这部分主要依托市场力量推动,到目前已逐步发展成熟 。二是小区适老化改造,主要包括老楼加装电梯以及小区内无障碍环境打造,这个领域成为近些年多数地方开展“为民办事”的具体抓手。三是涵盖整个城市的适老化改造,主要围绕公共交通体系、公共场所设施建设等内容展开,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实践上,我国自2014年开始推动老年人家庭及居住区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民政部的数据显示,至2023年,针对需求最为迫切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全国范围内共完成了148.28万户的适老化改造。“十四五”期间,各地组织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累计完成172万户。
依托上述具体实践的展开,银发经济在过去十多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老年康复辅助器具的种类已经达到4000种以上,老年人生活中各个场景基本都出现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产业发展为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提升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银发经济的未来及关键问题
虽然我国银发经济发展已有了一定基础,但面对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规模以及日趋多元的养老服务需求,银发经济的发展当前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世界上先进入老龄化的国家相比,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我国银发经济各领域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消费端看,银发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潜力有待释放等问题;从供给端看,目前供给主体多为中小企业,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经营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 。在生产活动上,各企业还存在较强的同质性竞争问题,产品种类相似,差异化发展不足。
“银发经济26条”的提出,是在总结既有发展实践以及聚焦当前突出问题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性回应。在“银发经济26条”的起始部分,开宗明义给出了发展银发经济的目的。在宏观层面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表明发展银发经济既是经济活动也是民生行动,同时也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必要之举。在微观层面上,“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这表明银发经济发展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是上述“四化”发展的不足。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目的阐释,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确定银发经济的发展重点提供了参考。
(一)银发经济未来需求的三方面变化
银发经济的发展直接源于社会中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需求变化。研判银发经济未来的发展,首先需要把握银发经济未来需求中的变化。从当前发展趋势看,三方面变化需要引起关注。
一是人工替代。老龄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和高龄化的发展,会带来社会中需要被照料人群规模的进一步增加。在劳动力供给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依托智能技术进行人工替代将成为必然选择。拓宽智能技术应用场景,提升老年人自我活动能力,在更广泛领域推动人工替代在银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前景广阔。
二是医疗健康。医疗健康是老年人生活中最关切的领域,也是当前养老服务中亟待补齐的短板,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满足老年人和老年家庭医疗健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将迎来快速发展。随着全社会对健康问题重视程度的提升,更多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将从当前的“被动健康”转为“主动健康” ,围绕主动健康推动产品和服务开发将成为各类银发经济主体探索的重要方向。
三是老有所为。在预期寿命增长、教育水平提升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意愿更为强烈。如何让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成为现实,让参与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以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方式进行,让更多老年人从养老变为“享老”和“有为”,不仅需要政策安排进行调整,更需要市场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支持。
(二)推动银发经济发展需要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银发经济发展主要以老年人和老年家庭为对象展开,过程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主体,在发展中需要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一是传统习惯和现代手段的关系。同年轻消费群体相比,老年人消费群体有着特殊性:部分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不高,新手段对他们来说过于复杂,面临“想用用不了”的困境;部分老年人已习惯于自己熟悉的产品和事物,不愿做出改变,存在“让用也不想用”的问题。鉴于此,银发经济领域的企业在探索中需同时考虑传统习惯和现代手段两个方面,在积极开发现代手段的同时,产品和服务也要照顾到一些老年人执着于传统习惯的特性。
二是前沿技术和适宜技术的关系。关注前沿技术有助于把握技术进步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对产业变革的影响,但大规模技术适用要考虑现实条件。当前的老年人总体收入水平不高且多有节俭的生活习惯。这意味着,银发经济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在关注前沿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要关注能够解决当前绝大多数老年人需求的适宜技术的应用。
三是政府作用和市场功能的关系。银发经济尚处于发展初期且兼具民生属性,这意味着在整体行业盈利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十分重要。一方面,政府仍需在培育和引导行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数据、监管、规则等各类公共产品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企业更多依托市场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以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看银发经济的未来
老龄化在人类社会出现已有大约160年的历史,且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老龄化社会将是人类社会的常态社会结构,银发经济也将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的各国探索显示,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在应对老龄化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构建和完善为老服务体系为主,第二阶段以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本为主。和其他已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化除规模大外,还呈现出速度快的特点,这意味着我国在应对老龄化的进程中,需要同时推动为老服务体系构建和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本两方面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银发经济的发展无疑需要为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同时提供支持。
当前的全球发展潮流中,数字化和绿色发展成为两大主流趋势,消费领域则更加注重个人偏好和体验式消费,老年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也开始从提供为老产品和服务的对象向社会参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这些变化,都对中国银发经济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老龄产业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为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上述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下,在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各方的合力推动下,银发经济的未来将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作者简介] 冯文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 参 考 文 献 ]
[1]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22[EB/OL].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pd/sites/www.un.org.development.desa.pd/files/wpp2022_summary_of_results.pdf.
[2][3][4]World Bank. World Bank Open Data [EB/OL].https://data.worldbank.org.
[5]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World Social Report 2023:Leaving No One Behind in An Ageing World [EB/OL].联合国数字图书馆,https://digitallibrary.un.org/record/4000104?ln=zh_CN&v=pdf.
[6]日本厚生省·高齢化に対応した新しい民間活力の振興に関する研究会.シルバー産業の振興に関する研究報告書[R].昭和61年6月.https://www.ipss.go.jp/publication/j/shiryou/no.13/data/shiryou/syakaifukushi/302.pdf.
[7]The Silver and White Economy:The Chinese Demographic Challenge[EB/OL].(2013-11-19)[2020-07-10].http://www.oecd.org/employment/leed/OECD-China-re port-Final.pdf.
[8][9]《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国家统计局令第30号)[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s://www.stats.gov.cn/xw/tjxw/tzgg/202302/t20230202_1894104.html.
[10]2024年国办1号文,聚焦银发经济[EB/OL].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1/content_6926510.htm.
[11]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民政部网站,https://www.mca.gov.cn/n156/n2679/index.html.
[12]200万张床位!医养结合更好守护“夕阳红”[EB/OL].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5/content_6951388.htm.
关于我们|外宣服务和广告服务|人才招聘|联系我们|公告|声明|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总机:(86-10)8882800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8828271 举报流程
京 ICP 证 040089 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 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341 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23|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28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Copyright ? Chin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