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 南南合作知识分享中国大洋协会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南南人权论坛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雍和宫
中国供应商 商务 物联 应急 教育 生态 儒学娱乐 微视 生活 食品 道家文化 音乐 记录中国电商中国母婴 数字经济 中国溯源 全球甄选 中医肿瘤民族数智中国康养中国影视动漫高校中国
丝路中国 中国湖北 新山东 中部纵览 中国四川 七彩云南 浪潮资讯衢州有礼 新温州 海丝 海峡常德 兴安岭上兴安盟Hello天津圣洁西藏天辽地宁壮美广西美丽江西
2024-12-25 14:24
来源:环球时报
文 | 金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
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对于地方经济,旅游产业也成为重要的人气、商气来源。随着一批网红城市的出圈,“一切皆文旅”的说法开始盛行。这种关于旅游的发展观念认为,发展旅游,就要把目的地的一切资源都转化为旅游,那样的话,就能够实现旅游赋能一切。
我们能够理解这种说法的出发点,其中有四个方面的思想动因。一是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发展旅游,旅游做火了,可以成为地方消费和经济的新生支撑,可以通过搬运外需带来充沛的城市活力,还可以强化城市的声誉、打造宣传地方营商环境的名片,因此,地方政府愿意调动行政和社会资源来推动旅游业发展。这为构建具有宏观支撑能力的旅游产业和服务体系提供了条件。二是对旅游是一个多元产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旅游的产业链条非常长,既有多元的上游产业,也能够拉动丰富的产业链条。一业兴,百业旺。因此,发展旅游业,既需要整合多元的资源,也能够带来多元的效应。三是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依托于目的地的构建,近年来的旅游热潮反映出,要吸引游客,需要形成目的地级别的多元支撑,需要跨行业、跨领域地构建综合性的产业能力。四是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跨界性,网红旅游城市的出现,是一个个具有传奇性、故事性的网络传播事件引致的。这些“传奇”和故事,往往与多元化的文化社会资源交织在一起,城市中司空见惯的美食、运动、摄影、游戏、社区活动、演艺、夜生活等,通过网络的发酵,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吸引力,吸引着游客来打卡驻足。
“一切皆文旅”的说法并非凭空产生,有其发展的思想源流。上世纪90年代的新加坡,面对周边激烈的竞争环境,提出了“无限制旅游(tourism unlimited)”的概念,打开地理边界,打包互补产品,强化旅游吸引力。此后,旅游业界先后提出过“无景点旅游”“广义旅游”“全域旅游”等概念,“一切皆文旅”是这种思想源流的产物。这种表述具有鲜明的网络传播性,把一种观念推演到极致,形成简洁有力的“金句”。只是当表达推衍到了极致,它就很可能会失去其可实践性,放在现实条件下进行考量,就会发现“一切皆文旅”难以形成对实践的有效指引。
“一切皆文旅”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要把目的地的所有资源、设施、单位,全部开放转化用于旅游,这在现实中既是不可行的,也是难以产生效用的。在现实生活中,目的地的资源被分门别类地导入不同的事业和产业部门。一些资源是用于生产的,一些资源是用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些资源是用于生活部门的。一些产业部门是终端型的、可感知的,一些产业部门是过程型的、不可感知的。我们想象一下,城市中的医疗、环保、安全、司法、审计、教育,有多少部门是具有旅游价值的?在不同的产业门类中,工农牧副渔,是否都能够不加甄别地为旅游所用?即便是有条件开展工业旅游的厂房设施,其中哪些是仅对专业考察有吸引力的,哪些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才有可能转化成大众旅游设施的,仔细捋一下,就会发现“一切皆文旅”不仅做不到,也很难起到什么效果。第二个层面,是“旅游赋能一切”。既然很多资源场所转化为旅游都如此困难,赋能一切就更难做到了。旅游对于城市所能发挥的作用,一种是直接滴灌,通过人流带来的消费产生直接使用;一种是间接赋能,通过对城市带来的总体性效应间接对城市的事业和产业赋能,这种单体产业对城市的赋能,不可能是全面均衡的。
旅游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这种融合需要破立之间的把握。除了打破围墙、破除障碍,更需要立下坚实的旅游发展内核。跨界融合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把目的地生活中有趣的“内容”,导入到可以为游客感知、体验的界面上来,凝神聚气地塑造目的地的“魂”。这种凝聚,需要像导演一样地精心剪裁。如果把所有素材都拍下来,不加扬弃地连接在一起,做不出一个有精气神的旅游目的地,也会把需要精心雕琢的旅游内核塑造工作,简化为四处拆围墙。
关于我们|外宣服务和广告服务|人才招聘|联系我们|公告|声明|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总机:(86-10)8882800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8828271 举报流程
京 ICP 证 040089 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 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341 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23|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28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Copyright ? Chin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