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动态周报(6月1日——6月7日)
中国第一家针对智库的媒体平台中国网“智库中国”(think.china.com.cn)推出智库动态周报,每周梳理智库动态、专家观点以及智库研究相关文章,周报发布在“智库中国”并用邮件形式发送,旨在帮助智库相关人士更清晰地了解中国智库的发展状况。
一.智库动态
中国—东南亚发布民间合作倡议书:支持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书由出席第二届中国—东南亚民间高端对话会的全体代表一致通过,将于会后向中国和11个东南亚国家政府、东盟秘书处以及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提交。[详细]
第四届全球智库峰会即将在京开幕 聚焦可持续发展
前两届有共同宣言,但是面比较宽泛,我们在共同宣言下这次变得更细,这样有助于我们检查和落实,它必须要有一些起到出招、解惑、指路的作用,给我们的政府出高招,给中外老百姓解惑,给创业创新者和研究学者指路,这些都是重要的标志。[详细]
“十三五”期间中国金融新业态研讨会在上海拉开序幕
上海可反转硅谷“先科技、后金融”模式,在现有金融体系基础上,通过自贸区探索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利用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和开放优势,为全球年轻人提供创业资本,吸引国际科技创新人才来沪创业。[详细]
专家聚焦中韩自贸区建设:发挥智库作用助力对外合作
整个南海新区建设,包括企业发展,应该是用经济文化融合的理念来促进经济发展。现在是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支撑力量。[详细]
CCG主任王辉耀接受央视采访,海归创业潮将改变中国未来
创业者们已经出发,创业的环境和服务也越来越多好,也许,未来的路上还有很多崎岖和挑战,但正像那首歌里唱到“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难免曾经跌到和等候,要勇敢的抬头。” 祝勇敢的创业者们成功![详细]
中科院学部:国家科技智库的60载奉献
60年来,学部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防建设和优化国家决策作出了巨大贡献。[详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十周年院庆活动成功举行
为促进校友工作,公管学院还举办了“校友座谈会”,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问题展开对话和研讨。校友们各抒己见,反响热烈。[详细]
大额存单来了:有保障的人民币“大超市”该怎样投资?
大额存单的发行条款中都有是否允许转让、提前支取和赎回,以及相应的计息规则等信息,由于各期大额存单的约定有可能不同,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发行条款,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买哪种产品。[详细]
一带一路投资政治风险研究之德国
整体来看,德国投资环境比较稳定,投资风险较低。但是中国企业投资德国仍然需要关注国际政治、法律法规、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从细节入手,有效规避由于政治文化环境差异带来的投资风险。[详细]
二.智库观点
傅莹:中美避免相互刺激 应学会向世界表达
中国处在大而不强、似强未强的阶段,作为一个学习中的大国,可以从对美国这个有经验的大国的观察中学习和趋利避害,同时也需要多向美国和世界介绍中国的观点,避免外界在不完整、不准确的信息基础上对中国做出判断。[详细]
陈雨露:一带一路让人民币可能成主要国际货币
希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勇敢面对挑战,拿出当年创设SDR那样的魄力与胆识,积极完善货币篮子,引领新一轮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详细]
赵可金: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1.亟需开发“一带一路”学
在今后,要通过推进文理医工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管多部门协同和国内国际多主体网络的建设,实现强有力的智力开发和智慧创造,为“一带一路”开山辟路,保驾护航,为推进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合作和人文包容提供强大精神武器和理论武装。[详细]
2.“一带一路”的八大新高地
从“一带一路”发展布局平衡角度出发,为避免三大主力军、两大核心区与广大内陆腹地之间发生脱节,有必要依托内陆地区城市群建设,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推动内陆地区城市群自身的互联互通,推进内陆地区城市群与三大主力军、两个核心区的对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接,实现“一带一路”地区的共同发展。[详细]
3.“一带一路”的十五个港口
之所以强调建设中国沿海15个港口,最主要的意图在于建立一条通畅安全高效的海上运输大通道,引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进程。在建立沿线国家港口之间互联互通网基础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还面临着化解海上争端,维护航线安全和缔造海洋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核心是要重视维护海洋秩序,化解好各种纷争,保证海洋航线畅通无阻。[详细]
黄剑辉:以新“三驾马车”引领中国崛起
通过量化预测,中国在2025年左右,经济总量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到2049年,中国人均GDP可达到美国同时期的50%,赶上意大利、韩国、西班牙中等发达国家。[详细]
林桂军:“一带一路”是全球价值链的强大动力
林桂军教授认为“一带一路”是新的强大动力。“一带一路”不仅支持企业链条式转移、集群式发展,而且使得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布局,建立起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完整体系。[详细]
郑永年:“西进运动”与中东冲突
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由陆地地缘政治大变局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要应付这些挑战,需要寻找新的战略和方式。“西进”过程中既要防范国家越来越不安全,更要防范在美国“撤出”后深深陷入美国那样的泥潭。[详细]
王文对话米尔斯海默:论中美战争的可能性
无论如何,美国都不希望看见中菲发生战争。美国非常希望确保中菲相安无事。因此,我看不出来美国对于麻烦会有任何的兴趣。我所看到的是,如果冲突爆发,它会努力寻求和平解决,并阻止更大的麻烦。[详细]
林毅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中国经济继续腾飞
林毅夫表示,对中国来讲,可以把国外比较先进的、边缘的科技创新利用中国的制造能力跟市场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比较快速地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和劳动生产力的水平。[详细]
刘世锦:如何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大逻辑
绿色发展的诸多成果,应当成为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可度量、可货币化、可交易;绿色发展活动,应当获得必要回报,得到绿色财政金融工具的有效支持,等等。由此派生出的技术、工艺流程、管理方法、商业模式等,都将扩展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界,并且使创新活动直接伸展到生态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详细]
房宁:参照企业给公务员涨薪,无可厚非
从治理腐败的角度说,治理的关键在于形成内在约束机制,而要形成内在约束,需要系统性的改革和治理,也就是说需要从动机、机会和成本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治理。[详细]
姚洋:中国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之道
尽管老龄化正在损害中国的增长,但在接下来的10到15年,教育程度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以及退休年龄的政策调整,将平衡老龄化带来的影响。[详细]
刘亚伟:中美是时候考虑各让一步了
中美应该有一个第四个公报,那就是解决金来尔所说的中美怎样有原则、知底细、负责任地共同处理双边、多边和全球性事务。[详细]
三.智库研究
大国智库:重要的角色功能
作为高智力研究机构,智库的人才集聚效应不言而喻。这种人才集聚效应不是人才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合理的分工架构实现整体效应高于各部分效应的共生互补的生态化过程。随着智库的日益成熟,其人才集聚效应必将日益强大,形成的人才群体的整体竞争力也势必得到不断强化。[详细]
智库“大而全”不如“小而精”
中央提出智库建设的方略,并不意味着所有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都要一窝蜂地转向应用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绝不能因为智库的发展而荒废,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也不应被强迫转向应用研究。[详细]
智库建设 需着力解决三个问题
智库研究花费的精力多,成果转化应用的要求高,实现价值的周期长。因此,对智库的培育发展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关心与支持,积极为智库多出成果、发挥作用创造便利条件,提供用武之地,努力营造尊重智库、善用智库的社会环境。[详细]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把握三要素
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智库建设的文件,如果能够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这几个词的内涵挖掘清楚,构建相应的体制和体制,就一定能成为很有影响力的智库。[详细]
新时期中国智库建设的法治保障初探
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智库发展面对的最大最直接的现实就是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中国智库的法律制度构建必须立足于这一社会现实,服务于这一社会现实,既需要为智库的良好运转提供完善的外部法律环境,又需要智库完善本身的内部自律机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