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实效性
文丨程雄飞 南昌师范学院
新印发的《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传承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结合时代要求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实效性。”其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魂”,社会主义道德观是“体”,中华传统美德是“根”,创新性发展是“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道德不是抽象物,而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职业道德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历史性与继承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向。道德同社会发展一样是历史的、动态变化的。同时,道德在不同时期可能有其共同性,马克思指出“对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马克思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揭示了道德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的规律,指出道德实践是理想社会实现的途径。马克思认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这种阶级性本质上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现实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业缘关系是一种重要社会关系。社会中的职业千万种,业缘关系多样化。不断增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实效性,就要增强个体对具体职业道德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
不同生产关系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不同道德观念。作为共产主义道德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因其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而使职业道德新风尚的建立成为可能,为每个人的职业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正如邓小平指出:“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职业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与社会主义道德相适应,体现着共同富裕的道德伦理。道德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首先要明确“为谁服务”的问题,正如邓小平指出:“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的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因为,人们通过从事一定的职业来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具有丰富的内涵。《荀子》记载:“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一方面将“道德”看作理论维度上的品质和规范,另一方面将“道德”看作实践维度上的诚信、奉公、敬业、乐群等行为表现。道德中高尚的品质和行为称之为“美德”,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仁爱、民本、诚信等美德在家庭、学校、社会等领域得到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有敬业之德。敬业在中国古代指的是敬百业。如:敬教育之业。《礼记?学记》记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因此,教师要有“诲人不倦”的职业道德。又如:敬从医之德。黄帝时期的歧伯以“尝味百草,典医疗疾”的敬业精神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医德。因此,医生要有“敬重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另外,还有吴国铸剑师干将和莫邪,鲁国工匠公输班,等等。所以,敬业是价值自觉向行动自觉的转化,是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提升,是个人梦与民族梦的融合。
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指的是人们赖以产生新奇独特事物的特性,有发现和发明两种形式,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包括意识和活动的统一。“转化”在哲学意义上指的是矛盾双方向各自相反方向转变。在“创造”与“转化”结合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就是根据时代要求改造具有借鉴意义的陈旧的表现形式,使其生命力得以激活。“创造”是对中华传统职业道德的加工路径,“转化”是方向,路径与方向的统一是创造性转化的前提。路径是多样的,可以是挖掘、诠释、传承等,正如《周易》所言:“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创新”与“发展”结合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就是根据时代要求对事物进行补充、拓展、完善,是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的统一,发展路径与发展目的的统一。就职业道德建设而言,创造性发展的对象是新的职业道德,二者在覆盖范围、社会要求、时间指向方面有差异,但都以铸就职业道德新辉煌为共同目的,都离不开传统与现代融合,对中华传统职业道德的扬弃。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理论指导,社会主义道德观是价值引领,中华传统美德是文化根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方法创新,四者共同推进,不断增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