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党建工作陷入“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指的是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再发表什么言论,做什么事,群众都将给予负面评价,其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旦跌入,后果非常严重。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民意,站稳人民立场。
在党建工作中,有些地方重视工作花样化,乐于“闭门造车”,不切实际求创新,与凝聚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大局的初衷相差甚远。比如,党建载体活动复杂化,经常性“推陈出新”,活动目的重复,只是把功夫下在“文字游戏”上,盲目追求新名词、新定义、新概念,结果是党员疲于应付、参与率低,效果不尽如意。再比如,党建工作重表象轻实效,热衷于装修党群服务阵地,建造各类活动室、制作一次性展板、“研发”各种APP,一味追求装饰新、硬件新、氛围新,但是建起来后便被闲置,平时“无人问津”,有调研时才“开门接客”,使用率很低,没有真正成为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的“综合阵地”。
党建工作如果仅仅是“为党建而党建”,不进行调查研究,不紧密联系群众,不解决基层实际难题,就会演变成“资料化”的党建。群众看不见、摸不着的党建工作,本质是一种宣传考核的“噱头”,结果就是降低群众对党建工作的信任,逐渐陷入“塔西佗陷阱”。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避免党建工作陷入“塔西佗陷阱”,就要站在群众的立场观点上思考和解决问题。党建工作首先要坚持“民生逻辑”,把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作为党建的核心工作,让党建工作在群众中“可感可触可及”。要坚持党建工作服务中心大局,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把党建工作的具体要求同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好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等难点问题,进而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考核是干事创业的“指挥棒”,对党建工作的考核应当坚持“考少考精”,让基层把更大精力放在真管好党员队伍、真改善党群关系上。要改变考核导向,从注重“做没做”变为注重做得“实不实”、效果“好不好”,从依赖痕迹台账变为利用座谈调研等方式了解集体项目收益、发展党员、基层治理情况,听取党员群众评价,实打实查成绩、找问题,检验出党建工作的“真”成效。(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