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吕蕴谋
应欧方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于6月30日至7月6日对比利时、德国和法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其间,中欧双方将在欧盟总部举行第十三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在德国举行第八轮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在法国举行中法外长会谈并参加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
2025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7月底,中欧双方将举行领导人峰会。王毅此访与欧方举行系列重磅会谈,就重大国际热点议题及时沟通,既是对中欧关系50年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峰会前重要的政治外交互动,对双边关系与全球治理均具有积极意义。
王毅此次访问欧洲,将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举行第十三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作为当今世界的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之间保持着多元多层的对话机制,包括中欧峰会、经贸高层对话、高级别战略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等。其中,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机制自2010年启动,凸显战略属性,一般都在中欧外长级别的官员之间展开,是中国对欧的核心工作机制之一。成立以来,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一直都是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机制平台,在中欧消除战略误解、密切务实合作上发挥重要作用。
高级别战略对话虽然是固定机制,但本次王毅访欧时机有一定特殊性,释放出与以往不同的深意:
其一,总结中欧50年来的交往经验并继往开来,具有重要意义。50年来,中欧交往虽经历过波动,但合作一直是主基调,建设性和稳定性是中欧关系的底色。王毅在访欧行前集体会见欧盟及成员国驻华使节时,曾对中欧关系未来发展提出三点建议:坚持相互尊重,坚持伙伴定位,坚持多边主义,这三个“坚持”也是对中欧50年友好合作的经验总结。
当前,中欧关系面临的挑战与杂音明显增加,中欧之间正常的商业与科技合作被“泛安全化”解读,价值观分歧被放大,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被指责为“不平衡的关系”,欧方称与中国的关系进入调整期。但中国对于欧洲的伙伴定位是一以贯之的,对待欧洲的尊重和重视是一以贯之的,在不确定性凸显的大变局中,中国对与欧洲共同发挥稳定锚作用的期待也是一以贯之的。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作为中欧峰会前的一次重要政治沟通,有利于将中国对欧洲的善意提前释放,将中国对于中欧关系的期待提前传递,将双边关系可能存在的分歧提前坦诚沟通,将为中欧峰会顺利召开预热和作铺垫。
其二,当前大国关系互动与博弈呈现出新的态势,中欧对彼此的需求上升,共识基础也更为广阔,中欧关系的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受乌克兰危机影响,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僵化,对美国的依赖深化,在中美欧俄四边关系中的地位相对被动。尤其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关税战”,连作为传统盟友的欧洲也照打不误,甚至打得更狠。欧洲应对新一轮的“特朗普冲击波”明显乏力,进退失据。在刚刚结束的北约峰会中,欧洲领导人除了逢迎特朗普、满足其要求外,似乎没有其他行之有效的对美博弈手段。
然而,无论欧洲表面上与美国多么热络,客观的不满都在积累,独立自主的雄心也在潜滋暗长。因此,与彼此没有战略矛盾和根本利害冲突的中国之间发展良好关系,对于欧洲在大国博弈中获得更好地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欧洲应该明白,如果与中国的关系都搞砸了,那么其与世界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将更为不平衡,在全球格局中的位置将更为被动,掉队、降级将加速到来。中国乐见欧洲走向战略自主,乐于与欧洲共享繁荣与发展,愿与欧洲一道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规则和公平正义,因此更有必要加强战略沟通,密切协调合作。
其三,2025年在全球安全史上也是不寻常的一年,中欧有责任为全球安全秩序的恢复共同努力。一方面,乌克兰危机延宕已三年有余,持续恶化欧洲安全形势,冲突烈度并未降低,甚至还有升级的风险。虽然全球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努力一直未停,但收效并不明显。特朗普上台后,奉行对俄缓和政策,持续释放改善俄美关系信号,但似乎并未加速结束冲突。欧洲则坚持走“以压促谈”老路,持续出台对俄强硬政策,但这也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欧俄矛盾,欧洲几乎失去了与俄罗斯直接对话的渠道。如何共同应对俄乌局势带来的风险,缓和地区紧张局势,是中欧领导人共同的关切。另一方面,全球安全局势不稳定性突出。今年以来,印巴、以伊冲突此起彼伏,各类地区矛盾与风险持续积累,“安全赤字”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中欧构建互信,在成就彼此的基础上照亮世界,为地区提供安全与稳定、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既具有双边价值,也具有全球意义。(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安全项目负责人)
编审:唐华 蒋新宇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