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
近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宣布对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实施招标禁令:未来五年内,中国企业被禁止参与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的欧盟医疗器械公共招标项目,且在中标项目中,来自中国的产品及零部件比例不得超过50%。这一基于欧盟《国际采购工具》法案的单边措施,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也暴露出欧盟在贸易保护主义的道路上正越走越远。
欧盟《国际采购工具》是一项旨在判定第三国政府是否对外国企业实施限制性政策的法案。欧盟委员会声称,中国政府在公共合同竞标中对欧盟医疗器械存在所谓“歧视”。然而,这一指控严重违背事实。当前,仅西门子、GE、飞利浦三家跨国公司就占据中国高端医疗设备70%的市场份额。很多欧洲医疗企业早在20世纪末就通过本地化生产被纳入“国产”范畴,充分享受中国市场的开放红利。西门子医疗已深耕中国市场30余年。在2023财年,其在中国市场的营收达28.21亿欧元,约占亚太地区总营收的一半。
与欧洲医疗企业在中国获得的巨大成功相比,中国医疗设备在欧洲市场的认可度尚处于起步阶段。2024年,中国对欧盟的医疗器械出口额为90亿美元,占中国医疗器械出口总额的18.5%。且中国出口欧洲的医疗设备多集中于医用手套、注射器等低价值耗材和中端设备——超500万欧元的订单仅占对欧出口总额的3%。因此,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欧盟的此项招标禁令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极为有限,但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却不容小觑。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指出的,欧盟“动辄付诸单边经贸工具,以‘公平竞争’之名行‘不公平竞争’之实,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近年来,欧盟一方面标榜自己是“全球最开放的市场”,另一方面却针对中国出口的各类产品展开“双反”调查。从2009年对中国玻纤行业展开的反倾销调查,到2012年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再到2024年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的反补贴调查……欧盟从未摘下针对“中国制造”的有色眼镜,也从未真正对中国放下贸易保护主义大棒。
当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美国向全世界挑起的关税战仍余波未平。此时,中欧应携手为国际多边贸易体系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今年4月,欧盟曾表示正在研究为中国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以取代此前的加征关税方案。6月19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举行视频会谈,就电动汽车反补贴案、出口管制、市场准入等问题进行磋商。但遗憾的是,双方会谈结束后不久,欧盟就宣布对中国企业实施医疗器械招标禁令。这无疑让刚刚“多云转晴”的中欧经贸关系又蒙上一层阴云。
欧盟之所以在对华贸易问题上左右摇摆、反复横跳,其根本原因在于所谓“去风险”心态。近年来,随着中国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不仅冲击了欧洲的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更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占得欧洲市场先机。为了避免过度依赖中国产业链,欧盟频频强调对华“去风险”,试图借各种单边经贸工具削弱中国产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但贸易保护主义历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欧盟单方面提高对华贸易壁垒必会伤及自身。去年10月,在欧盟委员会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的最终投票后,中国商务部迅速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白兰地采取反倾销措施。如果此次欧盟仍然拒绝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的营商环境,中方也不得不动用贸易和法律武器维护自身企业的正当权益。
中欧建交50年来,双方已发展成为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欧之间没有地缘政治矛盾,没有根本利益冲突。虽然双方在贸易领域存在一些分歧,但完全可以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共同协商解决。高举保护主义大棒从来不是化解贸易纠纷的出路。
7月底,中欧峰会即将举行。希望届时欧盟能放下贸易武器,展现对话诚意,以实际行动推动中欧经贸关系重回正轨。
编审:蒋新宇 张艳玲 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