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潘子阳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秩序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加剧。是选择携手合作,还是陷入对立纷争?是坚持开放共赢,还是走向封闭自守?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战略必答题。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坚定反对“脱钩断链”、零和博弈及小集团、小圈子,积极推动“全球南方”团结互助,致力于维护公正合理、平等有序的国际秩序,树立了区域合作的新典范。
中亚大地结下团结合作的累累硕果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延续了“西安愿景”成果,进一步深化多边与双边合作。会议通过《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宣布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峰会在推动地区稳定、发展与合作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为确保合作长期稳定,各方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未来互动提供坚实法律基础。同时,峰会发布《中国同中亚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为新起点,推动合作迈向更高质量和更深层次。在务实合作方面,峰会建立减贫、教育交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作中心和贸易畅通合作平台,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各方还宣布将2025年至2026年定为“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明确未来两年合作重点,并确定由中国于2027年主办第三届中国—中亚峰会,确保机制延续与高层互动的持续推进。
除多边框架建设外,习近平主席还与中亚五国领导人分别举行了双边会晤。与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会晤期间,双方签署涵盖投资促进、科技合作、北斗导航、医疗、农业、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的协议,并在能源基础设施方面达成炼油厂扩建、天然气制尿素项目和油气合作框架协议;与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的会谈聚焦农业机械设备援助、海关卫生检疫、媒体等领域,共建中国—上合组织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并推动中吉乌铁路项目实施;与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会晤时,双方签署《经贸合作规划(至2030年)》,并在外长战略对话机制、人工智能、媒体等方面深化合作;与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会晤中,双方签署了两国政府间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复兴丝绸之路”战略对接;与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的会谈中,双方签署乌方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议定书,标志其更深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具有显著的“一国一策”特点,契合各国发展需求,推动中国与中亚关系更加全面深入。
中亚五国集体“向东看”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成果丰硕,释放出中亚国家集体“向东看”的战略信号。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认为,中国—中亚机制已成为促进对话、推动发展、实现共赢的重要平台,展现出深化同中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坚定意愿。
在国际秩序问题上展现高度共识,各方明确谴责关税战、贸易战、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呼吁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峰会重申,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致力于捍卫国际公平正义与全球和平安全。
在区域安全治理方面,作出加强安全协作、深化执法合作的明确承诺,强调共同防范极端思想、坚决打击“三股势力”,以切实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国表示愿为中亚国家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有组织犯罪、提升网络与生物安全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将2025—2026年定为“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这标志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的推进已由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迈向技术密集型、绿色导向型的发展新阶段,推动区域发展模式加快转型升级。
在人文交流方面,中国承诺在中亚地区设立更多文化中心、高校分校和鲁班工坊,支持深化地方合作,推动中央与地方、官方与民间多层次交流,构建“心联通”格局。目前,中亚与中国的友好城市和省州协议已突破100对,彰显双方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高度重视,推动两地民心相通与合作持续深化。
这些多边与双边成果以及中国—中亚机制的制度化,标志着中亚国家积极对接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全球治理主张,致力于推动真正的多边主义。
“中国—中亚精神”灯塔照亮命运共同体前行大道
在长期的国际实践中,中国与中亚五国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其核心包括: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深化互信、同声相应;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中国—中亚精神”如同指引航向的灯塔,为世代友好合作提供了重要遵循,照亮了命运共同体前行的光辉大道。
美西方寄希望通过层出不穷的“中亚战略”,将中亚纳入其欧亚大战略轨道,新一轮“大博弈”的论调再度涌现。相比之下,美西方的所谓“合作”,着眼于获取中亚关键矿产资源,同时附带民主输出和政治条件,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和干预色彩。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与美西方的“战略竞争”形成鲜明对比,兼具战略远见和互惠互利、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包容性。中国周边外交理念滋养着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不断深化与扩展,推动双方合作迈向新高度。
正是依托这份“战略耐心”与持续投入,经过30多年的战略互动,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合作已铸就坚实基础,必将开启更加光明的未来三十年。
编审:蒋新宇 唐华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