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这场春天的盛会再次成为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的舞台。在当前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如何运用科技创新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成为热点话题之一。中国网推出《两会共话发展新优势》专栏,倾听代表声音,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网3月8日讯(记者 彭瑶)从虚拟主播到医疗诊断,从智能家居到金融分析,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今年两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构建自主可控的平台生态,敢于在算法的源头上、核心技术的源头上做创新,人工智能与科技产业才有更大的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
制定重点行业技术标准 设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溯源机制
刘庆峰表示,源头技术创新能够帮助现有产品提质增效,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品功能或产品品类。当前,人工智能赋能汽车、能源、旅游等领域,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与产品的竞争力。“我国创新生态全,创新意愿强,政府用举国体制优势来推动应用落地,可以率先抓到这一波大模型的产业红利。”
“我们客观上要看到,人工智能与美国相比还有差距,但我们的算力已经可以支撑千亿参数以上,甚至更大规模的大模型自主可控训练,未来还需要在脑机接口、类脑计算以及更深层次的神经网络方面加强基础研究。数据是我们的优势,有海量用户,有快速数据回流机制,可以在专用领域形成超越。”刘庆峰说。
尽管人工智能为生产生活带来不少便利,但真假难辨的生成内容仍引发一些公众的担忧。对此,刘庆峰提出,要更积极、快速地制定配套的相关法律、机制。
刘庆峰建议,在一些高度敏感和高利害的领域尽快制定行业的测评方法和基本准入标准,明确测试标准是什么、谁来负责测、达到什么程度能够用等。如在“AI+医疗”领域,制定医疗健康行业大模型应用技术标准与测试规范,注重大模型技术创新的临床实践价值检验,确定权威第三方评测机构和信息公布机制,选定有条件的区域和科技企业先行先试,制定应用技术标准和测试规范。
为防止未来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甚至错误的数据,要设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溯源机制,由国家相关部门支持,研究帮助判断的技术,“拉网式”地清理互联网上的错误、虚假信息,也要给科研单位和个人提供工具,进行辅助筛查和判断。
科大讯飞iFlyGo弈棋机器人通过AI算法判断对手水平,采取与之对应的段位与棋手博弈。资料图 中国网记者 彭瑶 摄
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 支持在国产平台上做大模型训练
谈及未来规划,刘庆峰表示,要“两条腿同时走路”,“在我们最擅长的领域要做到全球最好,让底座模型持续触及更高的天花板。同时,推动大模型在教育、医疗、司法、汽车、能源、金融等领域行业的落地。在此过程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更多的开源模型合作,与更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把平台开放给更多的创业者。
“去年到今年为止,我们看到的全民可开放的大模型中,除讯飞星火外,其他均基于英伟达卡训练。”在刘庆峰看来,这或许是很多创业者根据其技术力量或当前要快速输出产品的现实进行的选择,但若不能加快解决国产自主可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薄弱、适配困难等问题,无异于“在别人地基上建高楼”。
刘庆峰认为,从国家和产业的龙头型公司角度看,一定要有一批企业在国产平台上做大模型的训练,做大模型的工具链的各种设计。“如果大家都想着摘果子,等别人把生态搞好再用,那我们自主可控的平台生态没法成长,综合创新能力没法提升。”
作为人大代表,刘庆峰在两会上提出建议,加快构建国产算力平台上的自主可控大模型及产业生态,应对做国产算力芯片的企业和使用国产芯片训练大模型的企业给予资金专项支持,在国家公共算力上给予资源倾斜,加速基于国产算力的大模型算法创新;鼓励央国企优先采购基于国产算力平台研发的全栈自主可控大模型;优先推广基于全栈自主可控大模型的行业垂直应用。
同时,构建数据资源充分共享机制。依托中国广泛的AI应用场景,积极推广大模型在产业领域的应用,并形成数据飞轮,让中国率先获得AI产业落地红利;鼓励依托自主可控算力底座建立的大模型开发者生态发展和开源社区建设,专项支持加快形成国产大模型生态体系和工具链,加速我国自主可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发展。
编审:赵晓雯 魏婧 蔡晓娟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京ICP证040089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