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民族代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全国人大代表刘蕾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茜摄
“总书记答应我了,说今年一定去黑龙江看看,到时候我一定要给总书记唱船歌。” 3月7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审议,“边防警嫂”、赫哲族“80后”人大代表刘蕾说起与习近平的交谈,言语里还透着激动。
“总书记对我们少数民族特别关心,他托我转达对赫哲族群众的祝愿。他给我们的不仅有关怀,还给了我们很多惠民政策,让我们少数民族在奔小康的路上走得很快。”刘蕾说,赫哲族人口较少,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民族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说过,但习近平却连他们的民俗都十分了解。“这次交流让我更加期待在家乡见到总书记的那一天。”
这不是习近平第一次与少数民族代表定下做客的约定。2015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长李景浩邀请习近平到延边做客,而在7月份,习近平就“如约”来到延边,深入田间地头、朝鲜族群众家中和企业车间,同广大干部群众亲切交流。在看到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的旱厕时,习近平指出要进行“厕所革命”,让公共服务更多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重大场合诠释“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并在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在新年伊始来到甘肃、内蒙古少数民族同胞的身边,倾听民声、体察民情,让偏远贫困地区的人民也感受到中央的亲切关怀。
习近平曾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在两会上,习近平对少数民族代表的“情有独钟”正生动诠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承诺和信念。